0755-26858660

深圳盐田综保区二期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详情

一、盐田综保区一期现状

盐田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1月22日获批,规划总面积2.17平方公里,2016年1月15日,盐综保(一期)通过验收。综保区叠加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所有政策功能,是目前国内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开放度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盐综保(一期)面积1.24平方公里,分为盐田片区1.01KM2和沙头角片区0.23 KM2。其中盐田片区又分南北两个片区,面积1.01 KM2,已进驻盐田港集团、中远、中海、能源物流、综合信兴、腾邦、新兴、中通现代、中建投、正佳、九立、有信达、海格、嘉里、华晖、中联、保开等仓储型物流企业,一期盐田片区开发空间已基本完成。

三年多来深圳盐田综保区一期在原沙头角保税区、盐田保税物流园、盐田港保税区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整合、资源整合、功能整合和监管整合,在引导园区产业集聚、拉动本地经济增长、融入全球经济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原盐田保税区域数量多、面积小、零散现状和产业联动弱、资源配套不足等问题;改变狭小区域多重监管现状,为监管设施的升级和监管机制优化提升奠定了基础;为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临港现代服务业等综合发展提供空间。
随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深圳东进战略、深港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以及巩固提升深圳外贸大市、口岸城市等战略发展目标,基于园区内产业现状,产业转型与功能升级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对盐田综保区二期更高起点、更高标准开发提出要求。

图1-1 盐田综保区二期范围

 

二、盐田综保区一期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有待升级,高端保税业态发展缓慢,土地产出贡献低。
鉴于政策优势的日渐弱化以及内外环境的日趋复杂,盐田综保区传统物流占比过高,产业链层次较低,物流相关高附加值服务发展不足。物流与进出口贸易、制造业生产前和售后的多样化物流需求、金融及信息服务等产业环节缺乏有效结合。盐田片区传统保税仓储物流比重达到80%-90%,区内外仓储业态竞争日益同质化白热化,多国集拼、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分拨配送、供应链管理、保税检测维修、保税研发、展示交易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较慢。盐田综保区一期南片区仓储设施以单层普通仓库为主,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相比深圳其他保税园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低。

二是业务模式单一,项目同质化,亟待进出口均衡发展。

盐田港以出口业务为主,盐田综保区进口所占比重仅35.7%,盐田港区重箱进口量占重箱吞吐量低于10%,港、区进出口比例严重低于深圳市同期进出口水平。盐田港区航线以欧美远洋航线为主,港口后方盐田综保区主要业务模式为保税仓储、出口集拼。由于欧美订单特点,业务模式呈现淡旺季特征。此外盐田港后方是深圳乃至华南地区仓库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随着越来越多新仓库投入使用,加之传统出口业务增长难以为继,盐田港后方仓储面积供应体量较大,仓库之间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激烈,租赁价格地位徘徊,综保区进出口业务亟待均衡发展,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三是对盐田港业务支撑能力不足,区港联动发展水平有待升级。

2014年盐田综保区集装箱处理量占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比重仅为1.1%,这些年虽有所提高,但区港联动比例依然很低。盐田综保区除了在交通层面实现区港一体,更重要的还需要在信息、资源、业务、功能、产业等多层面实现真正区港联动,推动保税区贸易发展模式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型,做到“以港兴区,以区促港”。
四是一期土地分割出让为主,难以构建园区产业生态。

盐田综保区一期开发模式是将地块分割出让,共有16家业主单位,存量仓储面积80万平米,在建约50万平方米。其中以盐田港、能源集团、中海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综合新兴、嘉里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华晖物流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由于地块分割出让、各自招商各自运营,各项目之间功能定位和发展同质化,导致综保区内部的竞争和牵制,难以形成整体产业生态。

五是由于缺乏统一运营主体,制度创新和海关监管创新政策难以落地。

今年以来,海关总署陆续出台多项支持综保区深化开放的举措,但盐田综保区一期由于缺乏统一运营主体,在海关通关监管创新等方面虽有政策但难以落地。例如盐田综保区一直没有建立维修账册,保税维修业务迟迟无法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试点获批多时,但缺乏类似前海湾保税港区的投资运营商—招商保税构建统一的跨境电商平台,制约跨境电商业务开展;管理体制不顺畅,政出多门,组织管理协调困难,制约综保区产业功能和政策优势的发挥;查验设施和系统维护升级严重滞后,导致园区扶持政策无法落实。现行监管机制和服务平台成为新兴业态培育的管理体制痛点。

六是综保区交通路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保区一期围网内南北片区由于被深盐路分隔,行政车辆在两个片区之间的道路衔接只能从南片区行政通道出入,并通过封闭的一号路上跨通过,交通多有不便。综保区外围的西禾路、明珠路北段等重要的疏港通道尚未建成,也未能与盐排高速互通,未形成港区城高效分离的快速疏散系统。

七是综保区公共配套供给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综保区一期围网内以产业发展为主,整体缺乏商务办公、商业设施以及生活设施配套,企业的配套需求多由明珠大道以东的老城街道来满足,距离远,客货混杂带来极大交通隐患,港城矛盾尖锐,市政配套和公共配套严重匮乏。需要在综保区二期加大公共配套的保障力度,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生活需求,打造“以人为本”的营商环境。

三、盐田综保区二期发展方向和机会分析

(一)盐田综保区需要强化区港联动的发展使命

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圳市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和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围绕港口等重要节点探索建立全球进口商品交易平台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盐田综保区及盐田港区是深圳市国际航运、物流及进出口贸易战略节点,是连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市场与内地发展轴带的中转站,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平台和纽带。

与深圳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比较,前海蛇口片区侧重深化金融服务创新,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福田保税区将强化深港贸易的衔接重点构建高端产品交易展示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平台,推动园区由保税物流为主向保税贸易和服务为主转型升级;深圳出口加工区拟重点发展的还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紧密制造的先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保税加工产业转型发展。而盐田综保区的优势就是与盐田港的区港联动,有陆路通道直接与码头前沿相连。因此新时期,盐田综保区需要强化节点引擎使命,加强区港联动,通过产业、贸易与服务创新,发挥临港产业升级与进出口结构优化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深圳市新时期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盐田综保区需要构建新型外贸平台

 四十年前在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背景下,我国政府实施对外开放,积极与时俱进调整外贸政策,使加工贸易深耕落地,成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主要方式。
从加工贸易发展历程来看,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伴随全球产业分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缘区位优势以及陆路口岸直接相连承接了早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形成香港“前店”深圳“后厂”生产模式,深圳随之规划了诸如福田保税区等保税物流体系为深圳市承接和发展家电、电脑、通讯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保税加工产业保驾护航,奠定了深圳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2000至2010年,由于深圳及珠三角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内陆城市保税物流体系的崛起,以笔电为代表的保税加工产业转移到长三角苏州、昆山等地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成就了苏州、成都外向型产业的崛起,并带动了20年成都经济的快速腾飞。

2015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遏制中国制造的崛起,全球产业分工经历了第三次变迁,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低端制造业转移至更低成本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如今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全球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世界上主要贸易品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企业生产再卖到另一个国家,往往是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生产上千个零部件互相组合形成一个产成品;比如苹果手机的全球供应商大约500多家,而华为的供应商分布在全球各地将近3500家企业。

二是整个世界贸易额中,70%贸易量是零部件、原材料各种中间品的贸易,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总量中70%左右是产成品的贸易;

三是中间品的贸易过程带来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服务贸易包括生产性物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金融、研发设计、检测等,全球贸易中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比重由三四十年前的5%:95%发展到现在30%:70%,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是贸易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明显,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大宗贸易显然已无法满足个性化、订单零碎化的消费需求,代表小批量、多批次的B2C、B2B、B2B2C、M2C等跨境电商发展迅猛。

在新型世界贸易格局下,随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珠三角腹地的低端制造业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珠三角腹地出口货物与东南亚工厂进口货物在盐田综保区进行集拼,再复运出口到欧美市场。盐田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航线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港口货物集拼中心。
盐田综保区需要抓住机遇,从低附加值的仓储、物流集散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供应链管理、生产组织中心等转变,强化贸易服务平台的使命。

(三)盐田港向第四代港口升级推动综保区打造区域分拨中心
 盐田港区是我国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是深圳“以港兴市”战略基点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节点,开港以来集装箱累计吞吐量已突破1亿标箱。近年来,伴随着腹地经济增长乏力、加工组装产业向外地转移、周边港口竞争日趋激烈,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开始呈现徘徊之势。


表2-1 2006-2018年深圳东西部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对比(万TEU)

 

根据交通部水科院编制的《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报告》,预计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值,其中峰值上限为1500万标箱。由此可见盐田港区传统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向末端。基于现实挑战,盐田港未来发展方向是由数量型增长向价值型增长转变,由作为贸易物流中心的第三代港口向作为国际供应链控制中心的第四代港口升级。

为主动适应国际贸易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转移新趋势,盐田港区需要继续发挥对盐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作用,一是充分重视区际贸易流的调整和变化,在保障欧美业务市场份额和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及航线,优化航线结构,开拓商贸物流等增值业务。二是在港口物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和引进掌握世界领先的技术、产业、商业模式,使之成为盐田港物流产业价值链最为核心的增长方式,重点引进包括现代航运、现代物流等知名企业总部或区域采购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进驻。三是坚持“区港联动,以港兴区”,发挥盐田综保区在政策、机制和港口区位方面的优势,在“信息、资源、业务、功能、产业、交通”等层面实现区港一体化,推动综保区贸易发展模式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型,有力支持港口作业、国际采购与分拨、商贸服务、多式联运等港口物流与贸易高端化业务开展。未来几年,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量的扩大,盐田港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干线港,盐田综保区作为盐田港后方的区港联动区,将在全球及亚太区域分拨配送业务发展升级中共同迎来广阔机遇。

(四)深港物流通道“东进东出”带来前店后仓协作机会

土地少、成本高是香港持续发展的主要壁垒,加大与内地城市联动协同、弥补“缺失”,以外生增长的方式补足发展动能是重拾世界级都市圈竞争力是必由之路。当前受空间制约、操作成本高企、仓储设施陈旧等影响,香港物流业发展进入转型期。

深圳皇岗口岸一直承担深港货车出入境数量最多的一线公路口岸,也是我国率先实行24小时通关的口岸。根据深圳市交通规划,深圳莲塘口岸将在2019年9月份取代皇岗公路口岸货运功能,深港两地物流通道将实现“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交通规划,落马洲河套地区也有望成为深港合作开发的创新样本,福田保税区作为港仓的历史作用将一步弱化。

盐田综保区也将会因这些新的变化将取代福田保税区部分功能,能够把原香港经皇岗口岸进入福田保税区的进口贸易线路变为“香港-莲塘口岸-盐田综保区”,把盐田综保区发展成为内地与香港等进出口商品的物流集散、分拨的又一选择,深港“前店后仓”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香港资本、技术、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区内临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业务。




0755-2685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