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二连浩特等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是我国自2015年杭州首设综试区以来,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升级,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跨境电商这一外贸新业态的持续支持,更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传统贸易承压,跨境电商增长快速
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传统贸易近年来面临着较大压力,而跨境电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凸显了跨境电商在我国外贸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其中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企业的贡献尤为突出,超70%的进出口额由这些试验区内的企业创造。这种增长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背后,是跨境电商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降低贸易成本、精准对接全球供需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够在传统贸易受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跨境电商+产业带”,利用特色产业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产业带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根据海关总署重点商品统计口径,2024年我国以省域为单位测算货物出口规模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共有35个,合计出口6.35万亿元,占我国货物出口总量的 24.96%。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佛山家具、绍兴纺织、汕头玩具、邵阳打火机等众多地方特色产业得以直接触达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在这一模式下,产业带的产品能够借助跨境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和全球营销网络,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利润空间。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也因丰富的特色产品供应,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对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够通过搭建跨境电商通道,将本地特色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打造新的外贸增长极。
战略布局凸显跨境电商“全域试点、海陆联动”
此次新增的1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城市,呈现出“沿海沿边+内陆枢纽”的立体化布局:
边境城市如二连浩特、丹东则聚焦“跨境电商+边贸”创新,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特色商品出口;北海、防城港聚焦巩固对越南、东南亚市场出口。
内陆节点城市则依托产业带优势,如滁州的家电集群、邵阳的农产品,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鄂州则依托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花湖机场,未来将实现全模式通关。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既强化了与RCEP成员国的物流对接,又推动中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海南全岛作为首个省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依托自贸港政策构建起“零关税+简税制+数据自由流动”的独特优势,将探索跨境电商与离岛免税融合发展模式,在发展“全球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进出口消费”具备较大想象空间。
随着这一轮扩围,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总数达 177 个,覆盖 90%以上省级行政区,标志着我国跨境电商进入 “全域试点、海陆联动”的新阶段。